阅读历史 |

经营古镇员工都是古穿今 第77(2 / 3)

加入书签

两条水道,而分水鱼嘴就如同一个长条形小岛卧在江中。

李冰脸上泛起笑意,这分水鱼嘴的确是他的得意之作。

这鱼嘴将岷江分为了内江和外江两条水道,外江用来排洪,内江用来灌溉。他后来又将内江一分为四,修建了蒲阳河、柏条河、走马河、江安河四条河渠,在成都县的平原上交织成了密密麻麻的水道网络,灌溉广袤的成都平原。

岷江的洪水憋屈的通过宝瓶口之后,又经过分水鱼嘴分流,再被引入到不同的河渠中。这么连番折腾下来,早就没有了一开始的暴躁和凶性,变得驯服了不少,开始乖乖按照人类给它引导的道路走。

从此之后,蜀地从泽国变为了天府之地。

路晓琪总算是听明白了这一系列的设置,不由得悄悄对李冰竖起了大拇指:“不愧是您。”

李冰叹了口气,他并不觉得这是他一个人的功劳:“当时开凿玉垒山,比想象中还要艰难得多,十万民夫聚集于此,日夜不停,才在山壁上凿了那么一点点……”

那些民夫终日泡在水里,很多腰部以下都是烂的。更别提那些被水流冲走的,最后连尸首都找不到。

何芳有点奇怪他的语气,好像是在回忆什么似的,但她也没多想,点点头接着他的话说:“后来,据说是李冰想到了一个法子,他让人在岩缝里塞了柴草进行焚烧,然后又往山壁上泼雪水……”

路晓琪冲口而出:“热胀冷缩!”

“对,就是热胀冷缩的原理。”何芳笑道,“那时叫火烧水激法,岩石遇到冷热爆裂开之后就好凿多了,最终凿了八年终于完工。”

李冰听了后嘴唇动了动,但终究还是没开口。

其实当时这个法子是他手底下一个很有经验的民夫献策,最终他经过试验后确认无误这才下令全力推广。说起来,都江堰这么大的工程,汇集了天底下无数聪明人,无数工匠,每个人都在其中出谋划策,已经很难说只是某一个人单独的心血了。

这是群体的智慧和功劳。

李冰面对后世这样的赞誉,深觉有愧。

他在心中叹道,那些老友们,老伙计们,待我下来之后再与你们喝杯水酒罢。

如今,便让我带着你们看看这两千年后的都江堰吧!

待他回过神来,便听到女导游正在骄傲的说:“……直到现在,都江堰的灌区规模依然是位居全国第一,面积有上千万亩!”

李冰闻言失声:“上千万亩?!”

他的呼吸都急促了几分。

如果当时能有这么多的农田,那能多养活多少人啊!

何芳点点头,也有些骄傲:“所以我们这儿被称为天府之国是有道理的,从古至今都是粮仓嘛。当然,这真的要感谢当时修建都江堰的李太守。走,咱们现在就去二王庙看看,那儿供奉有李太守和他的二儿子的神像。”

在二王庙,李冰头一次见到了自己的神像,心情不免有些复杂。

二王庙有李冰殿和二郎殿,路晓琪这才知道原来民间传说中的二郎神竟然与李冰有关。传闻他在都江堰诛恶龙,然后以堰镇压,后来二郎庙的香火甚至要超过了李冰庙。在宋朝的时候,宋仁宗亲口称二郎神乃李冰次子,并且封他为灵惠侯。

李冰听何芳介绍的时候,脸色神情变幻,十分精彩。

趁着何芳不注意,路晓琪偷偷问他:“李太守,您这个儿子是不是武力超群?”

李冰忍不住笑出来:“女公子,我有三子,三人都曾随我治理岷江水患。老二虽则勤勉,但武力的确十分普通。想必这也是后人的牵强附会罢了。”

他看向儿子的神像,声音也柔和了几分:“不过,想必他若是知道自己在后人口中成了这般形象,也会高兴得很。”

他这几个儿子,都是好孩子。

李冰还看到了自己的石刻像,抬头仰望着。

石像身穿秦王所赐衣冠,但这样的衣着并非他日常所穿,他记忆里最多的是沾满泥浆的粗麻布衣。五官也并不相像,但是看着看着,却似乎在它凝固的眉目间找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几分影子。

他一低头看到石像基座上刻了密密麻麻的名字。

何芳循着他的眼神望去:“这是当时捐款的百姓名字。建国前这里有过一次大修,周边的百姓们主动捐钱捐物,用来怀念李太守。现在我们这儿也不是祭水神,而是祭李冰。”

李冰低下头,张了张嘴,但似乎被什么堵住,并没有说出口,最后化为了嘴角的一抹微笑。

还让他感慨的是在二王庙正中央立着的石碑,上面刻着“深淘滩,低作堰”六个大字。这是当时他治水的时候留下的话,原是训诫民夫让他们严格作业的,现在却成为了庙堂中的金字铭刻。

“可不单单是国内,”路晓琪指了指旁边的英文碑刻,笑吟吟看着他,“这句话,就算是国外治水也得要来取经的。”

“那当然!”何芳昂起头,“都江堰可是世界文化遗产,也是现在唯一留存的不用堤坝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